返回

古代重组家庭日常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番外五 欢喜聚大团圆 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“你年纪还小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,能中最好,不中也应当,你青河哥考到十五六岁都没过县试。”

    这话说的宋青河怪难为情的,老脸一红没言语。

    宋常贵为不给青成施压,宽慰道:“就当去见见世面。”

    此次陪青成去的是葛天冬,他对县里熟悉,且学堂还有几名考子一同照料。

    青成吃住与葛天冬一道,听他讲了不少心得,虽仍紧张却缓解不少。

    读了这些年书,花费家里不少银钱,他存着一口气,不能中秀才至少要中童生。

    才不辜负家里这些人的期盼。

    也给小辈们做个好榜样。

    不过是去县里,喜月丝毫不担心,该做甚就做甚。

    只是不知春困还是别的,哈欠不断身上懒散嗜睡。

    葛天冬不在,赵春兰领着两个小娃陪她住,这就发觉了异常。

    扯着去让石大夫看,还真就有喜了。

    喜月明知会有,但真到这一刻,控制不住的激动,不敢置信肚里有个小娃在。

    石头跑回去告诉阿奶,杜巧娘喜的抹了泪,赶忙让宋常贵套车去知会葛娘子一声。

    喜滋滋领着淑惠和圆月来镇上,拉着喜月不松手,连声道好。

    葛娘子过来时,同是喜极而泣,可算心愿达成。

    这便开始寻思坐月子带娃之事。

    宋常富又把搬迁之事提出来,正好趁怀的这些日子做屋,孙子生下来就有落脚处。

    这回葛娘子没再有异言,山下村早待够了,那些妇人嫉妒的眼睛都红了,真怕有一天扑上来咬人。

    再伤害到她的乖孙孙,可就不值了。

    她没意见,葛老爹也不反对,只要孙子觉得好,老两口听之任之。

    左右家人在哪,家便在哪。

    宅地是村里的,宋常富说划给葛家,村里人都没甚反对意见,就想着万一有天葛天冬中举,村子可就出名了。

    再者杨宋两家过的好,没必要硬得罪他们。

    那宅地空着也是空着,谁住都一样。

    就这样隔着王大柱家,葛家开始重建新屋。

    建的自然是新砖房。

    一摊子事才刚起个头,青成他们从县里回来了,宣布了一个大好消息。

    青成掉在尾巴上过了县试。

    别管名次如何,终归是过了。

    宋常贵喜的不知该说甚,那叫一个激动,恨不得绕镇跑三圈告诉众人儿子过了县试。

    宋常富拍着青成肩膀叫好,又拱手谢葛天冬,言道这都是他的功劳。

    葛天冬刚刚得知喜月有了身子,满心欢喜,他要当爹了!

    又听说自家要建新屋,丝毫不意外。

    他觉得人生圆满,陷入极大的幸福。

    当着众人的面牵住喜月的手,万千言语化作一声辛苦了。

    喜月笑,能吃亦能喝,且身边众人呵护,一时还未感受到辛苦之处。

    杜巧娘就觉得家中桩桩件件事皆顺利,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。

    只自入夏开始连雨不断,地里庄稼被淹。

    她不由想起逃难之事,唯恐又发大水。

    喜月安慰她,此处只得一个仙女湖,再怎么淹也不会像沧江。

    只苦了庄稼人,这一季的收成算是废了。

    铺里生意相较以前差了一些,不过倒轻省了。

    她怀着身子,杜巧娘不想累到她,钱少赚些无所谓,家里有存粮,手中有银子,倒不怕这次闹灾。

    绵绵雨足足下了月余,下的人浑身潮气要发霉。

    镇上多了讨饭之人,听口音是北地来的,说是闹旱灾。

    杜巧娘便感慨要是能调和一下就好了。

    好不容易放晴,将将过了十来日,孙大安竟落水过世。

    赵春兰啧叹两声,程英终是解脱了。

    这样的一条人命,死或许对他来说也是种解脱。

    天晴葛家新屋又开工,这日杜巧娘来看喜月,说起件新鲜事。

    王大柱收留了一个逃荒来的妇人,还带着个五六岁的男娃。

    本来是一家子逃荒出来的,为抢粮男人被打死了,一路逃到此处,只剩母子俩,饿的皮包骨。

    实在没的力气再逃,只要能有口吃的,妇人说怎样都行。

    王大柱起了恻隐心。

    这两年他卖力做活,王长明竹编手艺已能换钱,爷俩日子好过多了。

    想着有个妇人操持家务也好,便收留了下来。

    欢儿好奇问道:“柳寡妇是个什么态度?”

    “她能说什么?又做不了王大柱的主,无非就是酸两句,又说且看着定会过不好。”

    欢儿又问那妇人看着如何,可是个和气的?

    杜巧娘叹了一声方道:“也不知道路上是吓怕了还是怎地,怕跟人说话,说话眼睛不看人,小娃看着倒还伶俐,亲热唤长明叫哥。”

番外五 欢喜聚大团圆 下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